背兜背来的千万产业——清镇民乐村杨敏珍创业记
背兜背来的千万产业——清镇民乐村杨敏珍创业记
背兜背来的千万产业——清镇民乐村杨敏珍创业记在贵州17664个村中,民乐村并不突出(tūchū),但提及村里的清真美食街,却几乎无人不晓。数百米(shùbǎimǐ)村道两侧,10家清真餐馆(cānguǎn)依次(yīcì)排开,年接待食客逾10万人次,营业额更是突破千万元大关。这一切的起点,要从回族妇女杨敏珍的创业故事说起。
从肩扛(káng)背篓的艰辛,到摩托车的颠簸(diānbǒ),再到面包车的满载而归,这三个画面串起了杨敏珍20年的创业人生。从独自背货到(bèihuòdào)带领(dàilǐng)乡亲盘活整条清真美食街,车轮碾过的每一道辙痕,都与贵州山乡巨变的号角同频共振。
21世纪初,贵州启动大规模路网改造工程,交通条件的改善(gǎishàn)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。2005年(nián),杨敏珍敏锐抓住机遇,在民乐村邻近的簸箩(bǒluó)镇租下(zūxià)一间60平方米的门面,开起专卖粉面和火锅的清真餐馆。
创业之初,杨敏珍的全部(quánbù)家当仅有一口铁锅、几张四方桌和几把不成套的木椅。为节省成本(jiéshěngchéngběn),她每天托(tuō)大巴司机从平坝捎带10余斤牛肉,自己徒步3公里到贵黄高速收费站接货。
“那时候牛肉金贵着(zhe)哩,”她(tā)摩挲着膝盖回忆,“冬天天气冷还好些,夏天得在肉上盖上厚厚一层树叶遮阴降温,一路小跑回家(huíjiā)。”这条接货路,她硬生生走了半年:遇过暴雨冲垮田埂,泥浆(níjiāng)漫到小腿肚;撞见大巴晚点,蹲在收费站吹冷风;最窘迫(jiǒngpò)时司机忘卸货,她追着车狂奔半里地......
半年后,弟弟杨敏荣为她送来一辆二手摩托车,才替下了她肩头(jiāntóu)的(de)背篓。来回6公里山路,步行需花费两小时,骑上摩托车仅需40分钟(fēnzhōng)。
然而,生意起初并不理想,“最差的时候一天只卖了一碗粉。”杨敏珍的顾客主要来自(láizì)簸箩镇及附近几个村,牛肉粉每碗定价5元(yuán),牛肉火锅20元/人。虽然味道鲜美、价格便宜(jiàgépiányi),但餐馆生意始终不温不火。她总结原因(yuányīn),认为是人流量不够以及村民消费能力有限。
2008年,贵州(guìzhōu)在全国率先提出县县通(tōng)高速目标,为交通发展按下了快进键,越来越多的面包车出现在乡村公路上。
“那时餐馆每日的(de)毛收入有1000多元,一周就需要一头牛的肉量。”随着回头客越来越多,餐馆每日的牛肉需求量急剧增加,杨敏珍心中购买一辆面包车(miànbāochē)的想法愈发强烈(qiángliè)。
当年2月,杨敏珍经多方打听后,终于以2万余元的(de)价格购入一辆二手面包车。她的接货半径从原先的3公里(gōnglǐ)延伸至数十公里外(wài)的平坝宰牛场,每次进货都能拉回整头牛。
车轮越转越快,日子也越来越好。到了2010年,清织高速的开(kāi)工建设(jiànshè)为毗邻的簸箩(bǒluó)镇带来了前所未有(qiánsuǒwèiyǒu)的发展机遇,镇上人流量激增,大批建设工人成了她店里(diànlǐ)的常客。镇上餐馆数量也不断增加,杨敏珍的妹妹杨敏兰抓住机遇开起“桂记清镇餐馆”,杨敏荣也开了一家名为“井上人家”的农庄。
2015年初,清织高速全线贯通。清镇至织金的车程由原来的4小时缩短至40分钟,并将(jiāng)沿线的黄果树(huángguǒshù)瀑布、织金洞等景区串联起来。重庆、四川等地游客(yóukè)纷纷沿着这条线进入清镇,到杨敏珍餐馆就餐的外地食客也日益(rìyì)增多。
“吃(chī)在民乐”的品牌效应
2015年,贵州启动“农村(cūn)公路三年(sānnián)大会战”,2017年成为西部(xībù)首个实现“村村通沥青路”的省份。民乐村的交通迎来了飞跃发展,进村公路四通八达。
交通升级叠加红枫湖景区生态旅游兴起,民乐村的(de)游客迎来爆发式增长。看准时机的杨敏珍三姐弟纷纷将餐馆迁至民乐村,餐厅面积扩至(kuòzhì)200平方米以上,可容纳百人就餐(jiùcān)。
2020年,面对(miànduì)餐馆客流激增带来的运营(yùnyíng)压力,杨敏珍果断召回在外务工的女儿(nǚér)、女婿,将店内人手扩充(kuòchōng)至6人。这对年轻夫妻不仅承袭了餐馆延续二十载的传统技艺,更结合当代食客偏好研发出酸汤牛肉、黄焖牛肉等新菜品。
邻里乡亲看到牛肉馆生意红火(hónghuǒ),纷纷向杨敏珍请教技艺。杨敏珍不但没有藏着掖着,反而积极教大家怎么把牛肉做(zuò)得更好吃。
“单打独斗难成气候,连片(liánpiàn)成街才能打响品牌。”在杨敏珍的示范效应下,民乐村的清真特色餐馆如雨后春笋般(bān)涌现。目前,全村已有26家餐饮店(cānyǐndiàn),由10家清真餐馆连成(liánchéng)的美食街更是年接待食客超10万人次,年营业额逾千万元,每家年收入至少(zhìshǎo)20万元。这些餐馆凭借亲民的价格(jiàgé)、独特的口味和新鲜的食材,吸引了清镇、贵阳乃至四川、广州等地的食客慕名前来,“吃在民乐”这个招牌也越来越响。
2023年,杨敏珍(yángmǐnzhēn)的(de)餐馆年营业额突破150万元(wànyuán),旺季每月净利润超(chāo)5万元。“如今客流量翻番,不少游客临走前还要打包几份牛肉带走,牛肉日消耗量直接翻倍。”面对激增的食材运输需求,杨敏珍果断将陪伴创业十余载的二手面包车(miànbāochē)“光荣退役”,换购一辆载货量更大的全新商用面包车。不仅如此(bùjǐnrúcǐ),为了方便接送孙子上下学,她还花费10多万元购置了一辆新能源车。
“去年,我们村的村民人均年收入涨到26000多元,大伙儿买起东西来点都(dōu)不含糊,经常下馆子不说,家家户户还都开上了小汽车。”56岁的杨敏珍笑谈着(zhe)村里(cūnlǐ)的变化,眼角的皱纹里盛满欣慰。
从背篓到面包车,从一人创业到整村(zhěngcūn)致富,杨敏珍的(de)故事是我省山乡巨变的缩影。民乐村的蜕变(tuìbiàn)印证了“路通业兴”的真理,一条条蜿蜒的公路,不仅载来了游客与商机(shāngjī),更铺就了村民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。
贵州(guìzhōu)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黎娅茹
在贵州17664个村中,民乐村并不突出(tūchū),但提及村里的清真美食街,却几乎无人不晓。数百米(shùbǎimǐ)村道两侧,10家清真餐馆(cānguǎn)依次(yīcì)排开,年接待食客逾10万人次,营业额更是突破千万元大关。这一切的起点,要从回族妇女杨敏珍的创业故事说起。
从肩扛(káng)背篓的艰辛,到摩托车的颠簸(diānbǒ),再到面包车的满载而归,这三个画面串起了杨敏珍20年的创业人生。从独自背货到(bèihuòdào)带领(dàilǐng)乡亲盘活整条清真美食街,车轮碾过的每一道辙痕,都与贵州山乡巨变的号角同频共振。
21世纪初,贵州启动大规模路网改造工程,交通条件的改善(gǎishàn)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。2005年(nián),杨敏珍敏锐抓住机遇,在民乐村邻近的簸箩(bǒluó)镇租下(zūxià)一间60平方米的门面,开起专卖粉面和火锅的清真餐馆。
创业之初,杨敏珍的全部(quánbù)家当仅有一口铁锅、几张四方桌和几把不成套的木椅。为节省成本(jiéshěngchéngběn),她每天托(tuō)大巴司机从平坝捎带10余斤牛肉,自己徒步3公里到贵黄高速收费站接货。
“那时候牛肉金贵着(zhe)哩,”她(tā)摩挲着膝盖回忆,“冬天天气冷还好些,夏天得在肉上盖上厚厚一层树叶遮阴降温,一路小跑回家(huíjiā)。”这条接货路,她硬生生走了半年:遇过暴雨冲垮田埂,泥浆(níjiāng)漫到小腿肚;撞见大巴晚点,蹲在收费站吹冷风;最窘迫(jiǒngpò)时司机忘卸货,她追着车狂奔半里地......
半年后,弟弟杨敏荣为她送来一辆二手摩托车,才替下了她肩头(jiāntóu)的(de)背篓。来回6公里山路,步行需花费两小时,骑上摩托车仅需40分钟(fēnzhōng)。
然而,生意起初并不理想,“最差的时候一天只卖了一碗粉。”杨敏珍的顾客主要来自(láizì)簸箩镇及附近几个村,牛肉粉每碗定价5元(yuán),牛肉火锅20元/人。虽然味道鲜美、价格便宜(jiàgépiányi),但餐馆生意始终不温不火。她总结原因(yuányīn),认为是人流量不够以及村民消费能力有限。
2008年,贵州(guìzhōu)在全国率先提出县县通(tōng)高速目标,为交通发展按下了快进键,越来越多的面包车出现在乡村公路上。
“那时餐馆每日的(de)毛收入有1000多元,一周就需要一头牛的肉量。”随着回头客越来越多,餐馆每日的牛肉需求量急剧增加,杨敏珍心中购买一辆面包车(miànbāochē)的想法愈发强烈(qiángliè)。
当年2月,杨敏珍经多方打听后,终于以2万余元的(de)价格购入一辆二手面包车。她的接货半径从原先的3公里(gōnglǐ)延伸至数十公里外(wài)的平坝宰牛场,每次进货都能拉回整头牛。
车轮越转越快,日子也越来越好。到了2010年,清织高速的开(kāi)工建设(jiànshè)为毗邻的簸箩(bǒluó)镇带来了前所未有(qiánsuǒwèiyǒu)的发展机遇,镇上人流量激增,大批建设工人成了她店里(diànlǐ)的常客。镇上餐馆数量也不断增加,杨敏珍的妹妹杨敏兰抓住机遇开起“桂记清镇餐馆”,杨敏荣也开了一家名为“井上人家”的农庄。
2015年初,清织高速全线贯通。清镇至织金的车程由原来的4小时缩短至40分钟,并将(jiāng)沿线的黄果树(huángguǒshù)瀑布、织金洞等景区串联起来。重庆、四川等地游客(yóukè)纷纷沿着这条线进入清镇,到杨敏珍餐馆就餐的外地食客也日益(rìyì)增多。
“吃(chī)在民乐”的品牌效应
2015年,贵州启动“农村(cūn)公路三年(sānnián)大会战”,2017年成为西部(xībù)首个实现“村村通沥青路”的省份。民乐村的交通迎来了飞跃发展,进村公路四通八达。
交通升级叠加红枫湖景区生态旅游兴起,民乐村的(de)游客迎来爆发式增长。看准时机的杨敏珍三姐弟纷纷将餐馆迁至民乐村,餐厅面积扩至(kuòzhì)200平方米以上,可容纳百人就餐(jiùcān)。
2020年,面对(miànduì)餐馆客流激增带来的运营(yùnyíng)压力,杨敏珍果断召回在外务工的女儿(nǚér)、女婿,将店内人手扩充(kuòchōng)至6人。这对年轻夫妻不仅承袭了餐馆延续二十载的传统技艺,更结合当代食客偏好研发出酸汤牛肉、黄焖牛肉等新菜品。
邻里乡亲看到牛肉馆生意红火(hónghuǒ),纷纷向杨敏珍请教技艺。杨敏珍不但没有藏着掖着,反而积极教大家怎么把牛肉做(zuò)得更好吃。
“单打独斗难成气候,连片(liánpiàn)成街才能打响品牌。”在杨敏珍的示范效应下,民乐村的清真特色餐馆如雨后春笋般(bān)涌现。目前,全村已有26家餐饮店(cānyǐndiàn),由10家清真餐馆连成(liánchéng)的美食街更是年接待食客超10万人次,年营业额逾千万元,每家年收入至少(zhìshǎo)20万元。这些餐馆凭借亲民的价格(jiàgé)、独特的口味和新鲜的食材,吸引了清镇、贵阳乃至四川、广州等地的食客慕名前来,“吃在民乐”这个招牌也越来越响。
2023年,杨敏珍(yángmǐnzhēn)的(de)餐馆年营业额突破150万元(wànyuán),旺季每月净利润超(chāo)5万元。“如今客流量翻番,不少游客临走前还要打包几份牛肉带走,牛肉日消耗量直接翻倍。”面对激增的食材运输需求,杨敏珍果断将陪伴创业十余载的二手面包车(miànbāochē)“光荣退役”,换购一辆载货量更大的全新商用面包车。不仅如此(bùjǐnrúcǐ),为了方便接送孙子上下学,她还花费10多万元购置了一辆新能源车。
“去年,我们村的村民人均年收入涨到26000多元,大伙儿买起东西来点都(dōu)不含糊,经常下馆子不说,家家户户还都开上了小汽车。”56岁的杨敏珍笑谈着(zhe)村里(cūnlǐ)的变化,眼角的皱纹里盛满欣慰。
从背篓到面包车,从一人创业到整村(zhěngcūn)致富,杨敏珍的(de)故事是我省山乡巨变的缩影。民乐村的蜕变(tuìbiàn)印证了“路通业兴”的真理,一条条蜿蜒的公路,不仅载来了游客与商机(shāngjī),更铺就了村民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。
贵州(guìzhōu)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黎娅茹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