县委党校第67期科干班组织开展异地教学活动
县委党校第67期科干班组织开展异地教学活动
县委党校第67期科干班组织开展异地教学活动编者按:耒阳,这座曾经以煤为荣的湘南“煤都”,近年来(jìnniánlái)以“断腕”之勇转身,抖落一身(yīshēn)灰尘,将百里(bǎilǐ)矿山的转型阵痛化作青山叠翠的生态礼赞。
今年是“两山”理念提出20周年,耒阳市委(shìwěi)宣传部联合红网,推出《盘盘耒阳“绿色存折”》系列报道,带您走进(zǒujìn)这座涅槃之(zhī)城,从一篓油茶(yóuchá)、一竿翠竹、一株花椒、一叶春茶的生长脉络中,触摸资源枯竭型城市向绿而行的脉动,探寻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实践路径(lùjìng)。
红网(hóngwǎng)时刻新闻记者 王新凤 通讯员 邓正华 谢良琼 衡阳报道
一场急促的夏雨过后(guòhòu),耒阳市淝田镇双塘村的山坡上,110余亩(yúmǔ)花椒树愈发青翠油亮。一踏入这片花椒基地,浓烈的椒麻味混着泥土(nítǔ)清香扑面而来。
雨后,花椒树愈发青翠油亮(yóuliàng)。
刘佳伸手托起一簇(yīcù)青花椒,只见油包鼓胀的(de)果实沾着雨水,记者轻轻一捻,指尖泛起细密的麻感,浓烈的椒麻味直冲鼻腔。“你闻,是不是麻香味十足?这就是‘耒椒’的脾气!”刘佳笑着,眼里(yǎnlǐ)闪着光。
刘佳是“耒椒(lěijiāo)”品牌创始人、耒阳椒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。耒阳市委市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六赴重庆(chóngqìng)招商时,没人想到这个已年过五旬的女人,真能在紫色页岩上种出“麻度全国第一(dìyī)”的花椒。
紫色页岩上的绿色(lǜsè)奇迹
耒阳市仁义镇、淝田镇、坛下乡、大(dà)和圩乡等地多(duō)紫色页岩,土地贫瘠、生态脆弱,很难发展大规模种植业。
为了选择(xuǎnzé)一种(yīzhǒng)适合山地多、紫色页岩分布广的(de)种植产业,耒阳市委、市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经过多方考察调研和研究比选,确定在全市范围内发展花椒产业,并引进椒隆农业开发(kāifā)有限公司,创立“耒椒”品牌,带领农户在石缝间“抠”土种植。
刘佳带着26个花椒种植专家,把(bǎ)整个衡阳走了个遍,综合(zōnghé)考量各县市区气候、土壤、雨量等条件。最后,大家的意见高度一致,都认为(rènwéi)在耒阳会种出最好的花椒。
“与重庆相比,耒阳日照时间更长(gèngzhǎng),土壤深厚肥沃,3至5月(yuè)雨量充沛,这是天赐的条件。”刘佳感叹道。
耒椒不止(bùzhǐ)麻度高,还粒大肉丰。
为助力花椒产业发展,耒阳市各部门按照招商行动的部署(bùshǔ)和要求,积极为椒隆农业解决(jiějué)资金、用地等方面(fāngmiàn)的困难。“政府牵头去跟银行沟通,帮我们解决了300万的资金问题。”
椒(jiāo)隆公司(gōngsī)选用的早熟九叶青花椒,是经多年筛选培育,进行(jìnxíng)反复株选、穗选,提纯复壮的青花椒新品种。椒隆公司将该品种作为耒阳乃至湖南全省青花椒产业发展主导品种,进行大面积推广,培育湖南省(húnánshěng)“耒椒”花椒品牌。“耒椒一年定植,二年结果,三年就能丰产。”
为了(wèile)吸引更多种植户参与进来,壮大花椒产业,椒隆公司整合全国青花椒生产(shēngchǎn)的技术服务团队资源,聘请全国花椒首席专家刘汝乾(liúrǔqián)教授、早熟九叶青花椒(耒椒)研发(yánfā)人邹荣富专家为团队带头人,与全国最大的花椒种植服务技术企业(qǐyè)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为椒隆公司所属的花椒生产基地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服务。
记者了解到,耒阳已成为湖南花椒(huājiāo)(huājiāo)产业发展的首倡地。2023年,耒阳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“中国花椒名县(市)”称号。
耒阳首届花椒(huājiāo)采摘(cǎizhāi)节现场,17支队伍开展花椒趣味采摘劳动竞赛。曾志明 摄
2024年,椒隆农业将三个(sāngè)标本送到重庆万标公司进行(jìnxíng)检测,山椒素(麻度)分别为(wèi)73.1 mg/g、77.1 mg/g、115 mg/g,比原产地最高指标高出了288%。
其中,大和(hé)圩乡115 mg/g刷新了全国花椒麻度的纪录。当时刘佳和她的团队(tuánduì)都不敢相信,再三致电检测机构,确认数据(shùjù)无误。“大和圩乡的土质(tǔzhì)含有的微量元素特别多,所以山椒素高很正常。”耒阳市林业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道。
耒椒不止麻度高,还粒大肉丰。“云贵川地区8000粒花椒(huājiāo)才够一斤,耒阳种(zhǒng)出来的花椒5000粒便有一斤。”刘佳欣喜地告诉记者,去年高品质的干椒,让“耒椒”在经销商中(zhōng)炸开口碑。
目前,耒阳市已种植了2万余亩花椒(huājiāo),丰产期每亩产量达到(dádào)1500到2000斤。市场鲜花(xiānhuā)椒销售价在5到8元/斤,干花椒销售价在25到38元/斤,有望成为油茶、江头贡茶后耒阳又一龙头品牌。
风雨洗礼中(zhōng)的产业坚守
“农业苦,但我的(de)韧劲很足。”刘佳的这句话,道尽了“耒椒”产业发展的艰辛(jiānxīn)。
三年(sānnián)疫情(yìqíng),公司面临人工受限、生产停滞的困境。挺过疫情后,2022年的双重打击更为致命。
连续150天无雨,水库见底,花椒树严重缺水。12月的一场霜冻又给了椒农们(nóngmen)当头一棒,昼夜巨大的温差使得(shǐde)椒树几乎(jīhū)全被损毁,严重挫伤了大家的积极性。
“要不是有刘(liú)总的支持,我早就放弃了。”耒阳市双塘农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(hézuòshè)负责人梁波回忆道,2022年4月份,他满怀希望种下9000多株花椒苗,结果干旱和霜冻天气让(ràng)基地70%的花椒树(huājiāoshù)树体受损。
举步维艰之际(zhījì),椒隆公司挺身而出,免费为所有种植户补苗,梁波负责(fùzé)的双塘村花椒基地便于次年4月又补种了5000多株花椒树。
“那一年是我最伤心的一年,但我从未想过放弃,我们要汲取教训,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极端(jíduān)天气。”困境中,刘佳越挫越勇(yuèyǒng)。
椒农的(de)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
近年来,椒隆公司共计投入200万元,完成了2000亩花椒生产基地的智慧农业建设,水肥一体化系统、水系滴灌系统、喷药管网(guǎnwǎng)系统、气象(qìxiàng)观察站等(děng)设施应有尽有。
日前,记者在(zài)双塘村花椒种植基地(jīdì)看到,滴灌管道像血管一样覆盖每一棵树。“这套设备可实现水肥的定时定量与均匀供给,再也不怕干旱和霜冻(shuāngdòng)了。”梁波笑着说。
难关难过关关过。“活过来(huóguòlái)的(de)不仅是花椒树,还有我、企业,以及整个耒椒产业。”刘佳介绍,这几年,虽没有扩大花椒产业的“版图”,但攻克(gōngkè)的技术、改良的品种带来的生态效应、社会效益是无法比拟(wúfǎbǐnǐ)的。
“耒阳(lěiyáng)就像我的娘家,我对这片土地已有了深厚感情。”刘佳打算,利用3到5年时间在耒阳发展花椒(huājiāo)生产基地10万亩,通过标准化种植、规范化管理,打造全国最大的花椒集散中心(jísànzhōngxīn)。
为打消销售环节的后顾之忧,椒隆农业还(hái)和农户签订(qiāndìng)保底收购合同,给种植户吃下“定心丸”。
站在椒林中(línzhōng),梁波为记者算了一笔账:“今年一亩地产量(chǎnliàng)在1500斤以上,按照目前6.5元一斤的鲜果市场价,每亩地可以卖(mài)9750元!刨去管护和人工成本,一亩赚个六七千不是问题。”
绿富共赢(yíng)的“椒”香未来
在耒阳市仁义镇王屋村,椒隆公司打造了一个2000亩的高标准花椒(huājiāo)种植示范基地(jīdì),通过村民(cūnmín)入股分红,填补了王屋村村集体经济的空白(kòngbái)。今年,基地迎来丰产期,一颗颗青果果即将变成村民增收致富的“金果果”。
“以前挖矿伤山,现在种椒养山,政府带领我们走出(zǒuchū)了一条绿富共赢的发展之路。”王屋村(cūn)党总支书记王苏云感慨道。
工人们在花椒基地剪枝(jiǎnzhī)劳作。
近年来,耒阳探索出了“公司+村集体+专业合作社+种植户”的多联发展模式,带动耒阳市花椒产业全产业链发展。目前(mùqián),全市(quánshì)椒农(nóng)覆盖17个乡镇8000多户,带动从业人员5000多人,户均增收8000元(yuán)以上,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一镇一业、一村一品的花椒产业优势(yōushì)。
作为湖南花椒产业(chǎnyè)发展的首倡地,耒阳构建了以智能化驱动花椒全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农业(xiàndàinóngyè)体系,实行基地规划、种子种苗、生产(shēngchǎn)技术、农资方案、流程管理、生产加工、产品收购、品牌销售相统一的“八统一”措施,实现了生产经营(jīngyíng)一体化、产品质量标准化。
为保障花椒品质,耒阳围绕种植栽培、病虫害防治等内容,采取请进来讲(jiǎng)、送出去学相结合方式,提升椒农种植技术(jìshù)。
一双双巧手上下翻飞,新鲜翠绿的花椒便被(bèi)收入篓中。曾志明 摄
去年6月,耒阳(lěiyáng)举办了首届花椒采摘节,吸引了3000多名(duōmíng)游客和外商,“耒椒”品牌(pǐnpái)因此声名鹊起。今年,耒阳还将筹备承办全国花椒产业年会。
如今,耒阳花椒(huājiāo)产业已初步(chūbù)形成了(le)“一城一地一园(yuán)一厂一馆一中心”的发展格局,即发展10亿产值花椒产业、征地500亩建设耒阳国际花椒产业城、打造10万亩标准化花椒基地、100亩花椒新品种培育园、7万多平方米加工厂、1000平方米花椒博物馆、100亩育苗中心,为全力打造全国最大(zuìdà)的绿色食品(lǜsèshípǐn)及百万亩花椒产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。
再过几天,青花椒便要进入采收期,刘佳早已盘算(pánsuàn)好行程——6月12日,她要带着测产团队(tuánduì)走进几个连片成势的种植基地,为(wèi)今年的花椒产量“称斤论两”,并为亩产最高的基地送上10万元奖励金(jiǎnglìjīn),在山野间燃起“比着种好椒”的火热劲头。
车子行经肥田镇时,刘佳忽然侧过脸,下巴朝窗外一片林地轻扬:“3到5年内,这里(zhèlǐ)一定会种(huìzhǒng)满花椒树!”她的嘴角微翘,眼神里满是(shì)期许。
编者按:耒阳,这座曾经以煤为荣的湘南“煤都”,近年来(jìnniánlái)以“断腕”之勇转身,抖落一身(yīshēn)灰尘,将百里(bǎilǐ)矿山的转型阵痛化作青山叠翠的生态礼赞。
今年是“两山”理念提出20周年,耒阳市委(shìwěi)宣传部联合红网,推出《盘盘耒阳“绿色存折”》系列报道,带您走进(zǒujìn)这座涅槃之(zhī)城,从一篓油茶(yóuchá)、一竿翠竹、一株花椒、一叶春茶的生长脉络中,触摸资源枯竭型城市向绿而行的脉动,探寻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实践路径(lùjìng)。
红网(hóngwǎng)时刻新闻记者 王新凤 通讯员 邓正华 谢良琼 衡阳报道
一场急促的夏雨过后(guòhòu),耒阳市淝田镇双塘村的山坡上,110余亩(yúmǔ)花椒树愈发青翠油亮。一踏入这片花椒基地,浓烈的椒麻味混着泥土(nítǔ)清香扑面而来。
雨后,花椒树愈发青翠油亮(yóuliàng)。
刘佳伸手托起一簇(yīcù)青花椒,只见油包鼓胀的(de)果实沾着雨水,记者轻轻一捻,指尖泛起细密的麻感,浓烈的椒麻味直冲鼻腔。“你闻,是不是麻香味十足?这就是‘耒椒’的脾气!”刘佳笑着,眼里(yǎnlǐ)闪着光。
刘佳是“耒椒(lěijiāo)”品牌创始人、耒阳椒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。耒阳市委市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六赴重庆(chóngqìng)招商时,没人想到这个已年过五旬的女人,真能在紫色页岩上种出“麻度全国第一(dìyī)”的花椒。
紫色页岩上的绿色(lǜsè)奇迹
耒阳市仁义镇、淝田镇、坛下乡、大(dà)和圩乡等地多(duō)紫色页岩,土地贫瘠、生态脆弱,很难发展大规模种植业。
为了选择(xuǎnzé)一种(yīzhǒng)适合山地多、紫色页岩分布广的(de)种植产业,耒阳市委、市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经过多方考察调研和研究比选,确定在全市范围内发展花椒产业,并引进椒隆农业开发(kāifā)有限公司,创立“耒椒”品牌,带领农户在石缝间“抠”土种植。
刘佳带着26个花椒种植专家,把(bǎ)整个衡阳走了个遍,综合(zōnghé)考量各县市区气候、土壤、雨量等条件。最后,大家的意见高度一致,都认为(rènwéi)在耒阳会种出最好的花椒。
“与重庆相比,耒阳日照时间更长(gèngzhǎng),土壤深厚肥沃,3至5月(yuè)雨量充沛,这是天赐的条件。”刘佳感叹道。
耒椒不止(bùzhǐ)麻度高,还粒大肉丰。
为助力花椒产业发展,耒阳市各部门按照招商行动的部署(bùshǔ)和要求,积极为椒隆农业解决(jiějué)资金、用地等方面(fāngmiàn)的困难。“政府牵头去跟银行沟通,帮我们解决了300万的资金问题。”
椒(jiāo)隆公司(gōngsī)选用的早熟九叶青花椒,是经多年筛选培育,进行(jìnxíng)反复株选、穗选,提纯复壮的青花椒新品种。椒隆公司将该品种作为耒阳乃至湖南全省青花椒产业发展主导品种,进行大面积推广,培育湖南省(húnánshěng)“耒椒”花椒品牌。“耒椒一年定植,二年结果,三年就能丰产。”
为了(wèile)吸引更多种植户参与进来,壮大花椒产业,椒隆公司整合全国青花椒生产(shēngchǎn)的技术服务团队资源,聘请全国花椒首席专家刘汝乾(liúrǔqián)教授、早熟九叶青花椒(耒椒)研发(yánfā)人邹荣富专家为团队带头人,与全国最大的花椒种植服务技术企业(qǐyè)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为椒隆公司所属的花椒生产基地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服务。
记者了解到,耒阳已成为湖南花椒(huājiāo)(huājiāo)产业发展的首倡地。2023年,耒阳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“中国花椒名县(市)”称号。
耒阳首届花椒(huājiāo)采摘(cǎizhāi)节现场,17支队伍开展花椒趣味采摘劳动竞赛。曾志明 摄
2024年,椒隆农业将三个(sāngè)标本送到重庆万标公司进行(jìnxíng)检测,山椒素(麻度)分别为(wèi)73.1 mg/g、77.1 mg/g、115 mg/g,比原产地最高指标高出了288%。
其中,大和(hé)圩乡115 mg/g刷新了全国花椒麻度的纪录。当时刘佳和她的团队(tuánduì)都不敢相信,再三致电检测机构,确认数据(shùjù)无误。“大和圩乡的土质(tǔzhì)含有的微量元素特别多,所以山椒素高很正常。”耒阳市林业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道。
耒椒不止麻度高,还粒大肉丰。“云贵川地区8000粒花椒(huājiāo)才够一斤,耒阳种(zhǒng)出来的花椒5000粒便有一斤。”刘佳欣喜地告诉记者,去年高品质的干椒,让“耒椒”在经销商中(zhōng)炸开口碑。
目前,耒阳市已种植了2万余亩花椒(huājiāo),丰产期每亩产量达到(dádào)1500到2000斤。市场鲜花(xiānhuā)椒销售价在5到8元/斤,干花椒销售价在25到38元/斤,有望成为油茶、江头贡茶后耒阳又一龙头品牌。
风雨洗礼中(zhōng)的产业坚守
“农业苦,但我的(de)韧劲很足。”刘佳的这句话,道尽了“耒椒”产业发展的艰辛(jiānxīn)。
三年(sānnián)疫情(yìqíng),公司面临人工受限、生产停滞的困境。挺过疫情后,2022年的双重打击更为致命。
连续150天无雨,水库见底,花椒树严重缺水。12月的一场霜冻又给了椒农们(nóngmen)当头一棒,昼夜巨大的温差使得(shǐde)椒树几乎(jīhū)全被损毁,严重挫伤了大家的积极性。
“要不是有刘(liú)总的支持,我早就放弃了。”耒阳市双塘农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(hézuòshè)负责人梁波回忆道,2022年4月份,他满怀希望种下9000多株花椒苗,结果干旱和霜冻天气让(ràng)基地70%的花椒树(huājiāoshù)树体受损。
举步维艰之际(zhījì),椒隆公司挺身而出,免费为所有种植户补苗,梁波负责(fùzé)的双塘村花椒基地便于次年4月又补种了5000多株花椒树。
“那一年是我最伤心的一年,但我从未想过放弃,我们要汲取教训,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极端(jíduān)天气。”困境中,刘佳越挫越勇(yuèyǒng)。
椒农的(de)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
近年来,椒隆公司共计投入200万元,完成了2000亩花椒生产基地的智慧农业建设,水肥一体化系统、水系滴灌系统、喷药管网(guǎnwǎng)系统、气象(qìxiàng)观察站等(děng)设施应有尽有。
日前,记者在(zài)双塘村花椒种植基地(jīdì)看到,滴灌管道像血管一样覆盖每一棵树。“这套设备可实现水肥的定时定量与均匀供给,再也不怕干旱和霜冻(shuāngdòng)了。”梁波笑着说。
难关难过关关过。“活过来(huóguòlái)的(de)不仅是花椒树,还有我、企业,以及整个耒椒产业。”刘佳介绍,这几年,虽没有扩大花椒产业的“版图”,但攻克(gōngkè)的技术、改良的品种带来的生态效应、社会效益是无法比拟(wúfǎbǐnǐ)的。
“耒阳(lěiyáng)就像我的娘家,我对这片土地已有了深厚感情。”刘佳打算,利用3到5年时间在耒阳发展花椒(huājiāo)生产基地10万亩,通过标准化种植、规范化管理,打造全国最大的花椒集散中心(jísànzhōngxīn)。
为打消销售环节的后顾之忧,椒隆农业还(hái)和农户签订(qiāndìng)保底收购合同,给种植户吃下“定心丸”。
站在椒林中(línzhōng),梁波为记者算了一笔账:“今年一亩地产量(chǎnliàng)在1500斤以上,按照目前6.5元一斤的鲜果市场价,每亩地可以卖(mài)9750元!刨去管护和人工成本,一亩赚个六七千不是问题。”
绿富共赢(yíng)的“椒”香未来
在耒阳市仁义镇王屋村,椒隆公司打造了一个2000亩的高标准花椒(huājiāo)种植示范基地(jīdì),通过村民(cūnmín)入股分红,填补了王屋村村集体经济的空白(kòngbái)。今年,基地迎来丰产期,一颗颗青果果即将变成村民增收致富的“金果果”。
“以前挖矿伤山,现在种椒养山,政府带领我们走出(zǒuchū)了一条绿富共赢的发展之路。”王屋村(cūn)党总支书记王苏云感慨道。
工人们在花椒基地剪枝(jiǎnzhī)劳作。
近年来,耒阳探索出了“公司+村集体+专业合作社+种植户”的多联发展模式,带动耒阳市花椒产业全产业链发展。目前(mùqián),全市(quánshì)椒农(nóng)覆盖17个乡镇8000多户,带动从业人员5000多人,户均增收8000元(yuán)以上,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一镇一业、一村一品的花椒产业优势(yōushì)。
作为湖南花椒产业(chǎnyè)发展的首倡地,耒阳构建了以智能化驱动花椒全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农业(xiàndàinóngyè)体系,实行基地规划、种子种苗、生产(shēngchǎn)技术、农资方案、流程管理、生产加工、产品收购、品牌销售相统一的“八统一”措施,实现了生产经营(jīngyíng)一体化、产品质量标准化。
为保障花椒品质,耒阳围绕种植栽培、病虫害防治等内容,采取请进来讲(jiǎng)、送出去学相结合方式,提升椒农种植技术(jìshù)。
一双双巧手上下翻飞,新鲜翠绿的花椒便被(bèi)收入篓中。曾志明 摄
去年6月,耒阳(lěiyáng)举办了首届花椒采摘节,吸引了3000多名(duōmíng)游客和外商,“耒椒”品牌(pǐnpái)因此声名鹊起。今年,耒阳还将筹备承办全国花椒产业年会。
如今,耒阳花椒(huājiāo)产业已初步(chūbù)形成了(le)“一城一地一园(yuán)一厂一馆一中心”的发展格局,即发展10亿产值花椒产业、征地500亩建设耒阳国际花椒产业城、打造10万亩标准化花椒基地、100亩花椒新品种培育园、7万多平方米加工厂、1000平方米花椒博物馆、100亩育苗中心,为全力打造全国最大(zuìdà)的绿色食品(lǜsèshípǐn)及百万亩花椒产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。
再过几天,青花椒便要进入采收期,刘佳早已盘算(pánsuàn)好行程——6月12日,她要带着测产团队(tuánduì)走进几个连片成势的种植基地,为(wèi)今年的花椒产量“称斤论两”,并为亩产最高的基地送上10万元奖励金(jiǎnglìjīn),在山野间燃起“比着种好椒”的火热劲头。
车子行经肥田镇时,刘佳忽然侧过脸,下巴朝窗外一片林地轻扬:“3到5年内,这里(zhèlǐ)一定会种(huìzhǒng)满花椒树!”她的嘴角微翘,眼神里满是(shì)期许。

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